其实关于对伟大企业的了解一直是很多同好的兴趣所在,关于华为的书也早已汗牛充栋,我自己也有意无意的读了一些,在实践中或多或少的学习、引用了一些,任总的多篇讲话稿、《以奋斗者为本》、《以客户为中心》和《价值为纲》的管理三部曲、《任正非正传》、《管理的真相》、《华为基本法》……都很有意思,很有收获,但也一直好奇这些成功的背后是偶然更多,还是必然更多,有没有什么本质的东西可以高度总结。直到读到这本书,似乎豁然开朗,一直以为的偶然成为了必然,总结的非常经典,引发了不少感想。
这其实是一本华为大学编著的内部读物,作者多达20余人,角色多种多样,序是任总自己的一篇小文,其他有华为一线骨干、中国最神秘的研究基地——2012实验室的成员、各驻外区域员工、公共及政府事务部总裁、人力资源部长、华为蓝军的部长、华为管理顾问等等。角度不同,表达丰富,让我们可以更完整的了解全貌。
全书分为理论探索、业务实践和百家争鸣三个部分,其中业务实践篇内容和作者都占到半数以上,这一部分12篇文章篇幅多不长,但是与实操息息相关,很多故事让人读来热血沸腾,激昂的斗志、战火中的青春。
书中很多段落有趣,诸如“熵”的定义,诸如世界知名企业熵增熵减的案例分析,诸如麒麟变革的心路历程,让人看着感同身受,唏嘘不已。在全书最长的一篇文稿《熵减——我们的活力之源》有两个点个人感觉特别经典:
“文化如果深入人心,80%的管理动作可以取消”、“……在上下、左右、内外和前后各种关系之间如果相互信任,内部交易成本就会大大下降”、“文化一旦沦丧,管理就会丛生,成本显著增加”……文化这个看不到摸不着的东西到底有没有用?从个人最近几年的实践来看,特别有用,但是它形成力量需要漫长的过程,这里面的坚持非常艰难;其次,随着环境的变化,文化势必受到影响,有时候甚至是冲击,太多的案例告诉我们文化的变化产生了巨大的负面影响,但是可惜的是太少有人在变化的时候看得到积极还是消极,这需要与之相符的格局和极强的战略思考。
“华为如何实现熵减?最重要的就是惶者生存,保持危机感,坚持自我批判。”这句话让我想起前些日子招行行长引用的很红的一个句子:“若批评不自由,则赞美无意义”。关于这个逻辑相信大家都会认同,但是真正实践难上加难,尤其是在过度自信的情况下。
当然,绝不否认,成书的逻辑很可能也有幸存者偏差,为我所用的偏好也很正常,很多看上去的口号可能会让朋友们“反感”,但是我们挑适合自己的用呗,是不是口号在自己,坚持下去也就不仅仅是口号了。
“自然社会任何时候都是高温自动向低温转移热量。一个封闭系统最终会达到热平衡,没有了温差,再不能做功。这个过程叫熵增,最后状态就是熵死,也称热寂。”
忽然感觉在2019即将匆匆而过的现在聊聊这个很有意思,各位书友新年快乐!